從2008年由美國次貸風暴造成的全球大不景氣開始,美國、英國、愛爾蘭、西班牙、葡萄牙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的地產嚴重下滑。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基(Ben Bernanke)連續推動三次量化寬鬆政策,在猛印鈔票的刺激之下,美國的經濟在金融風暴發生六年後,終於有了起色。失業率降到6.1%,房地產開始回升。消費者,尤其是高端消費者也開始活躍起來。
歐元區國家普遍比美國保守,所以起初應對金融風暴時並沒有大量印歐元。針對愛爾蘭、希臘、西班牙等國,歐元區的央行是要求他們勒緊褲帶,裁減政府開支、增加工作時間、延長退休年齡和降低福利等措施來應對,因此引起罷工、示威遊行甚至縱火等行為。失業率普遍猛升,南歐國家及愛爾蘭的失業率都高達兩位數以上。等到希臘頻臨破產,而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岌岌可危的時候,歐元區央行終於改變策略,也開始實行量化寬鬆政策。但是因為起步較晚,而且,許多專家指出,歐元區統一了貨幣,卻沒有統一財政,所以政策不協調,其經濟至今仍欲振乏力。
至於中國大陸,當金融風暴來襲的時候,國外訂單突然不見了,以至於沿海地區的工廠紛紛關門,工人被遣散。政府深恐出口減緩、產能過剩、工廠倒閉、失業率猛增會影響到社會穩定,乃發動了4萬億人民幣的刺激方案,大規模擴大實體建設的投資。這樣一來,雖然全球經濟相當低迷,可是中國仍然能夠「保八」。為此,中國繼續大批進口原料,所以資源豐富的國家,如澳洲、巴西、加拿大等的經濟也沒有受到重大的打擊。並且,在中國帶動之下,東南亞諸國的經濟也都能維持成長。
不論是中國大陸、台灣、以至於整個東南亞等所謂的新興經濟體,由於經濟情況比歐美成長快,而美國量化寬鬆所造成的流動資金,以及後來歐元區量化寬鬆的資金乃大批湧入亞洲。我們看到的是,就在歐美許多國家的地產猛跌的時候,亞洲各國的地產,不論是香港、中國大陸、台灣,還是泰國、菲律賓、印度或者是印尼的地產,都不斷往上漲,直到最近才居高思危,買氣開始衰退。